农村曾红极一时的'按辈分取名',为什么不流行了?过时了吗?_按辈分取名有什么讲究

人生总得折腾什么说:

农村曾经流行的"按辈分取名"是一种传统的命名方式,它是根据家族辈分来为新生儿取名的。这种方式在过去是非常流行的,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普及了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,这种传统的命名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了。

首先,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,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。在这种情况下,按辈分取名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。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独特的名字,以彰显个性和特点。

其次,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,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,这也导致了传统的命名方式的流失。在城市中,人们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,这也促使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。

最后,按辈分取名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。例如,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名字的重复,使得很多人的名字都非常相似,缺乏个性化。此外,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,因为名字的排名往往与家族内部的地位和权力有关。

综上所述,农村曾经流行的"按辈分取名"已经不再流行了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,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独特的名字,以彰显个性和特点。

微尘微视界说:

"君承少师令,世知继仲宗。公汝延时泰,天元宇宙宏。……文武全忠义,贤能定有功。瑞衍英华茂,祥开景象新。……"这个就是我们村里王姓的辈分排行,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代人,比如我爷爷属于"定"字辈,我爸爸属于"有"字辈,我属于"功"字辈,三代人就是根据族谱中的行辈来排序的,一般是人名中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,在我爸爸和爷爷那一代人中,大部分人的名字中,都带有自己所属名字的辈分,所以看名字就知道是否同一个族谱。

在我们村里,"王"姓人口占比超过50%,有一个村小组还跟这个姓氏有关,住在那里的男丁都姓王,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之前的,取的名字基本上都带有辈分的字。所以那时大人教小孩喊人时,看名字就知道什么辈分,基本上不会闹笑话,比如应该叫叔叔的,就不会叫哥哥。我家有一本族谱,是10年前修订的,里面记录着整个家族人员的出生、嫁娶、离世等情况,记录的信息还挺齐全,一家几口人,从哪里娶了谁,或者嫁到什么地方去了,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应的信息。当然,这个排序也是有规律的,就是按照辈分排的。

一、按辈分取名曾经是农村的常态

在我看来,我爸爸、爷爷那一辈,取名似乎很随意,并没有像现在年轻人这样,想个名字还得费尽脑汁,各种研究、查阅资料。他们那时取名字基本上只需要考虑最后一个字,因为第一个姓氏是固定的,第二个字也基本上是固定的,第二个字是直接用辈分,把第三个字想出来,那就凑成了一个人名,所以那时取名相对容易些。当然,有这种现象跟那个年代的经历有关,那时农村的劳动力很少进城打工,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,平时亲戚之间来往也很密切,同一个宗祠的人员走动也很频繁,无形中就把这种宗祠文化传承下来了,大家也就习惯性的把辈分当做取名的一部分。

二、农村宗祠文化年轻人未能形成传承的氛围

在我们村里,可以明显地感受到,从我这一代人开始,就很少有人把辈分的字放在名字中了,而且取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的也多了起来。这种潮流的转变很难去评判是否好坏,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当然,在族谱中还是会记载下来,没有按照辈分取名的,会另外按照辈分取一个名字记录下来,相当于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,有字什么或者号什么。如今的年轻人很少会按照辈分取名,实际上跟所处的环境相关,其周边生活环境不再像父辈或者爷爷辈那样,有很深的家族情怀,同一个宗祠的三亲六房,也没有来往很频繁,甚至有的关系渐渐脱节。这种背景下,如果年轻人还是按照辈分取名,反而觉得有点唐突,有时也会觉得很尴尬,因为看到别人没这么做了,长辈也没有强制要求要按照辈分取名,也就是说氛围影响着辈分取名的走势。

三、按辈分取名重名率会明显偏高

以前,在家庭户口簿还未全国联网时,给小孩上户口采取的是手工填写的方式,叫张三或者李四,有多少重名的是不清楚的,哪怕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,也不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重名的。随着户口簿全国联网后,取名时如何尽量避免重名的问题,就是一个现实问题,重名率高的名字,后面上学、工作等,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,特别是在上学阶段,一个班级里有两个或者更多同名同姓的,会经常闹出一些笑话出来。我们村里原来有几个名字重名率高,一个是叫"王功会",一个小村庄4个人叫这名,而且有的面临相差有1-2代人的。还有一个叫"王功伟"的,有5个人叫这名,经常因为名字闹笑话。

四、多元化取名方式,使得按辈分取名逐渐淡出

名字虽然说只是一个人的符号,主要用于区分其他个体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渗透,人们在取名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,不再保留原来宗族的取名习惯,而是追求着个性的张扬。给自己下一代取名时,既要有美好的寓意,又要体现出独一无二,更是在一个区域内,甚至全国范围内要降低重名率,取四个字的也越来越多,有的甚至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,就是想走独特的风格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,取名字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,比如"00后"、"10后"的人名中,就可以看到有不少"梓"、"涵"、"琪"等字,如果还按照辈分来取名,反而会觉得另类。

总之,农村按照辈分取名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,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不可逆的状态,特别是宗祠文化不再那么盛行的当下,不太可能再出现曾经的取名方式。还有一个现实情况,那就是如果仍然都按照辈分取名的话,重名率会异常高,因为最后一个字可发挥的空间不大,长辈已经把常见的字占用了,越往后取名的考验就越大。当然,农村宗祠文化的意义,依然需要铭记,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。

慢悠悠的草民生活说:

不是不流行,而是仍在进行中。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,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,读起来朗朗上口,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。这些字辈,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,女孩是没有的,原来是这样,现在仍然是这样。

男孩儿出生起名字,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,同一字派的男孩儿,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,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,这叫大名。有的不按字派起名,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,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,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,贴在堂屋,这叫号对,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,我们大多是这样,包括我。

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,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,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。结婚时候起的大名,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,只在结婚时用一下,所以时间一长,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。

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,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,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,使用一生。如果这个家族大,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,第一个是姓,肯定是一样的,第二个是字派,也是一样的,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。比如我们孝感名人、康熙帝师熊赐履,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,他父亲叫熊祚延。他是赐字派,叫熊赐履,他弟弟叫熊赐瓒,他堂弟叫熊赐屿,都是赐字辈的。而且,看得出来,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,使用了一辈子。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,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。

我村首席经济砖家说:

因为以前把传统文化贬得过于低了,把西方文化捧得过于高了!

"按辈分取名"背后的是"以家族为单位",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族为单位的,个人、家庭都要服从家族的安排。

这在解放后是被打破了的,毕竟家族的话事人掌握了太大的话语权,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糟粕的一面。

再然后是以家庭为单位,都以家庭为单位了,家族的枷锁没有了,自然也没必要按辈分取名了。

现在更是有"以个人为单位"的趋势。

不过吧,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,"以家族为单位"的模式会有所复苏,到时候还是会有家族"按辈分取名"

尤其是南方一些还有祖祠、族谱的地方,他们应该一直都是按辈分取名的。

司马谦说:

曾经在农村里的"按辈分取名",现在再不流行了,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。

一、什么是按辈分取名

辈分是某一姓氏,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,辈分分明,避免混乱,就从某宗祖开始,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。

例如,在司姓中一支,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(公元1102年)生,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(公元1703)年第一次修宗谱时,从十八世时起,每代一字,称为派:

尚国大迋,以应熙朝,立绍世业,开继光昭,礼全德裕,治良文超,乾坤保合,祥发泰交

第十八代为尚字,十九代为国字……,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,为光字,三十三代为昭字 。

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:

温恭俭让,兰桂登高,谨遵宗训,信启英豪

问某某人是什么派,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。越往上,辈分越大,派越大。越往下,辈分越小,派就越小。

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,下面还有32字可用,也就是能用32代,可用800年左右,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。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。

按辈分起名,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,就以这字再选一字,就是名字了。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,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、光辉、光明等等等等之类,其他亦然。

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,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,依着派字起个名字,很简单,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、父辈、平辈、子辈、孙辈了。

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,族内续修宗谱时,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,一派人为一代,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。

这样,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,是否认识,年龄多大,碰在一起了,称呼就不乱套了。

二、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

现在年轻的父母们,都是有文化的人,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,既响亮,又有内涵,又不跟别人相同。

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,字义有丰富的含义,深刻;字形好看,笔画适中;新奇独持,与众不同。

现在的名字,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,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。

如果以辈分取名,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,族内难免同名。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,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。

正如古语所说:"赐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艺;教子一艺,不如赐子好名"。所以,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,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,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,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,激发孩子奋发向上,努力进取,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。当然,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。

凡人闲聊说:

别说在农村在城市也是如此

我哥住在鹤岗市,我住佳木斯市。我知道的我父亲与伯父是按辈分,我和哥哥三个妹妹是按辈分取名,我们兄妹5人是父亲起的名字。

我儿子是我父亲给起的名字,二个女儿是我给起的名字,和哥家的侄子是按辈分取名的,哥家的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。

哥家孙子是按辈分取名的,是父亲留下的辈分表,我哥给他孙子起的。我家孙女是儿媳给起的名,没按辈名取名,我黙认。

我哥哥有重孙子了,打破了按辈份取名的惯例。那是我哥的重孙子,不是我的重孙子,我无权干预。

为什么"按辈分取名"不怎么流行呢?

从我家来说,原因有这么几点:

1.我们生活在远离祖籍数千里,我们家只一支。不象祖籍本家的没出五服的,1个村1个姓的,有族规有祠堂有家谱。不按辈分取名是行不通的。我们家从父亲开始,己离开祖籍已80余年了,祖籍没有近亲属,没出五服的都没听说,可以说我的下辈对祖籍没有絲毫印象。也就不愿受辈分取名的约束。

2.重男轻女思想作崇。我的二个女儿还按辈分取名呢,我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,我孙女没按辈名取名,默认了儿媳给起的名。如果是孙子我一定坚持按辈分起名。这就是重男轻女。

3.现在的90后年轻人,以至00后对辈分模糊,因为他们几乎全是独生子女。没有兄弟姐妹,也就没有叔伯舅姨等亲属。自然辈分淡化了。在他们眼里,给孩子起名我愿怎么起就怎么起,我的孩子我说了算。因而打乱了辈分。

历史之火说:

2009年,耗资上千万元、历时10年,《孔子世家谱》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,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。

新版《孔子世家谱》全谱共80册,4.3万页,2000余万字,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。

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、世界上最长的家谱,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、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,他们遍布世界各地,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。

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?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?

这就得从中国"按辈分取名"的传统说起——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,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。

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,他的家族字辈是"仲纯正直公,良士宗文伯,叔子希昌彦,友善可弥安"。

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、范纯仁、范纯礼和范纯粹,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"纯"字辈。以此类推,再往下孙子就是"正"字辈,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。

而说回孔子家族,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,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。从第56代开始,除个别情况外,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。

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:"公彦承弘,闻贞尚胤",供起名用。

后因第56代孔希学、第57代孔讷(字言伯)先后袭封衍圣公,就把"希"和"言"旁加上去,变成10个字:"希言公彦承,弘闻贞尚胤。"(到了清朝,为避开皇帝忌讳,"弘、胤"被改为"宏、衍")。

到明朝末期,孔家10个"辈字"已用完,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,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,以"兴毓传继广,昭宪庆繁祥"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。

再到1863年,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,奏请同治皇帝恩准,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:"令德维垂佑,钦绍念显扬。"

后来在1918年,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,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:"建道敦安定,懋修肇彝常。裕文焕景瑞,永锡世绪昌。"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,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。

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,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《孔子世家谱》中,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,第83代为什么会是"念"字辈。

纵观中国历史,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,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,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。

但现如今,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,还有多少?"按辈分取名"为什么不再流行?我认为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,主要表现有三种:

1、姓名不再重要,改名成了儿戏。

中国古人信奉"行不改名,坐不改姓",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。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,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,想改就改。

比如前不久,台湾掀起一轮"改名潮",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"鲑鱼"字样的。起因是台湾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,只要1人名字中有"鲑鱼"(即三文鱼)两字,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;"鲑鱼"同音字者,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。

为了免费吃寿司,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。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,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。

2、宁愿有个性,不能同名字。

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,"按辈分取名"不仅毫无新意,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,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。

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,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、独一无二的标准。

3、宗族弱化,乡土传统逐渐消亡。

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"父母在,不远游"的乡土文化被抛弃,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,进入到大城市工作。

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,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。彼此间沟通少了,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,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。

时代在发展,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,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。只是不应该以"封建残余"的眼光,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。

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,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,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。正如司马迁曾说过:

"谱乃家之史,史乃国之谱也。谱不立,则昭穆混、渊源慒。人不知祖,何异禽兽。"

一本家谱翻开,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。字辈有序,戒训善扬。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、迁徙的轨迹,以及生息、繁衍、婚姻、族规、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。

放眼纵观历史长河,朝代会更替、家庭会离散、个人会消亡,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,生生不息。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,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

树高百尺,叶落归根。在我看来,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,因为透过名字就能知道"自己是谁,从哪里而来,要到哪里而去"。

最后,你的名字是按照家族辈分取的吗?欢迎评论分享~

人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说:

以前的姓名的确是按辈分取名的,人还未出生未结婚,早就把名字取好了,祖辈们把取好的名字按顺序排列后刻在墓碑上。我很纳闷的是,先排好名字不觉得奇怪,奇怪的是,生男生女生多生少不知道,怕只怕出生的男女与墓碑上刻的不一致不相符,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的,可惜我对这个问题知之甚少,一直没有咨询过先辈们。

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,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陈规陋习,现在再也不按辈分取名了,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,这简直是一改百改样样改,一变百变样样变,无所不变不改。

由于人们为了赚钱发财的心切,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,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取得高高的好好的,以前是按辈分取,一代接一代,一代压一代,两代三字浱,两代两字派,现在取乱了,不按辈分了,难以改变了。

诗词奴隶说:

辈分

先申明一下,农村的辈分不是红极一时,而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。农村辈分的排列能体现家族的兴盛史,在乡村刚出生的小孩就是爷爷辈,白胡子老头还得叫声爷。还有十几岁的小女孩被叫姑奶奶的,小女孩尴尬的不敢出门了,有句俗话说得好,幺儿出大辈就是这个理。我的辈分字是金,往上太爷爷是万字辈,顺序为,万文福金书荣昌。而今的八零九零后们,多给儿女取名洋气些,抛弃了辈分排字,有失传承。有点值得幸慰的是,在农村虽然不按辈分字取名了,但辈分没乱,见面该称叔叔大爷的还叫叔叔婶婶们好,吃饭了吗。

柴刀大哥说:

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在明清之前,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,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。

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,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,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,按字辈排行取名,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。

在二十年前的农村,大部分还是按字辈取名的,在近几年,用字辈取名的越来越少。但是,农村的很多家族还是有族谱的,有族谱就有字辈,虽然身份证上面不一定是字辈取名,但是族谱上面还是用的谱名。

现在的父母,给小孩取名只是为了好听,或者自己喜欢的寓意,随便乱取名了。个人觉得,你可以不按照字辈取名,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。人类社会的纲常还是不能乱,要区分长幼有序,血缘远近!古人强调的同姓不能通婚也是为了区分血缘,为了后代的基因能够健康发展!

还有就是字辈,一般是代表吉祥的寓意。像曾姓的班辈是全国统一的,以前的皇帝御赐的。以下是曾姓班辈排行寓意解析:

曾氏字谱字辈寓意:

宏:宏伟广大

闻:消息新闻

贞:坚定不变

尚:崇敬高尚

衍:长延发展

兴:家族兴旺

毓:养育继承

传:递交传送

纪:规则制度

广:众多广阔

昭:光亮显著

宪:母法根本

庆:祝贺庆典

繁:昌盛繁荣

祥:吉利祥瑞

令:尊令指示

德:品质高尚

维:思维护卫

垂:名垂千古

佑:保佑帮助

钦:敬重佩服

绍:联系介绍

念:永不忘记

显:盛大显露

扬:升举高扬

鼎:名气极大

新:吐故纳新

开:扩展开发

国:各族共家

运:输送运行

克:克己奉公

服:佩服相信

振:震动声烈

家:住居家园

声:誉名美声

建:建设塑造

道:道义凛然

敦:诚实厚道

安:稳固平安

定:规定固定

懋:勤勉努力

修:兴造修建

肇:开头起始

懿:嘉言懿行

常:频素经常

裕:宽裕富裕

文:人文文明

焕:鲜明光亮

锦:色彩美丽

瑞:美的预兆

永:长久永久

锡:传统延续

世:世世代代

绪:有头绪端

昌:兴旺发达

发表评论:

网站分类
友情链接